从应力到强度理论:读懂有限元分析中的关键结果

在工程设计和结构分析中,“应力”是一个核心概念。我们通过有限元分析(如使用ANSYS)计算应力,其最终目的,是评估一个结构在承受载荷时是否安全、可靠。然而,从软件中五花八门的应力云图到最终做出“安全”或“不安全”的判断,这中间需要一座关键的桥梁——强度理论

这篇文章将详细解释应力的基本概念,阐述为何需要强度理论,并深入剖析材料力学中几种经典的强度理论及其在有限元分析后处理中的实际应用。

1. 什么是应力?为何它如此复杂?内力、应力、应变的概念

从物理学角度看,应力 (Stress) 是指当物体受到外力(载荷、温度变化等)而发生形变时,其内部各截面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更精确地说,它是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内力集度。

想象一下,我们用万能试验机拉伸一根标准的钢棒。整个过程中,我们只关心一个方向上的拉力,因此其内部的应力状态相对简单,可以用一个数值来描述。这个试验最终会告诉我们该材料的屈服强度 [\sigma_s] 或抗拉强度 [\sigma_b]

然而,在真实的工程结构中,例如一个受压的发动机缸体或一个形状复杂的连接件,其内部任何一点的受力状态都远非一根钢棒那么简单。该点同时承受着来自X、Y、Z三个方向的拉伸或压缩(正应力),以及使之扭曲变形的力(切应力)。这个复杂的状态可以用一个应力张量来描述:

\boldsymbol{\sigma} = \begin{bmatrix} \sigma_{x} & \tau_{xy} & \tau_{xz} \\ \tau_{yx} & \sigma_{y} & \tau_{yz} \\ \tau_{zx} & \tau_{zy} & \sigma_{z} \end{bmatrix}

通过数学变换,这个张量可以被对角化,得到三个相互垂直且其上切应力为零的平面,这三个面上的正应力就是主应力 (\sigma_1, \sigma_2, \sigma_3),其中按代数大小排序,\sigma_1 \ge \sigma_2 \ge \sigma_3

这就引出了核心问题:

我们如何将一个由六个独立分量( \sigma_x, \sigma_y, \sigma_z, \tau_{xy}, \tau_{yz}, \tau_{zx} )描述的复杂三维应力状态,与通过简单的单轴拉伸试验得到的材料强度(一个单一数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结构是否安全?

仅仅查看某个单一方向的应力(如 plnsol, s, x)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它无法代表该点的真实危险程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提出了强度理论

强度理论的本质,就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将复杂的多轴应力状态等效成一个单一的标量值——即等效应力 (Equivalent Stress)。然后,我们只需将这个等效应力与材料的许用应力进行比较即可。

2. 材料力学中的四种经典强度理论 “四大强度理论”的比较总结

强度理论的核心在于回答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因素主导了材料的失效(屈服或断裂)?不同的理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也因此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材料。

01. 第一强度理论(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之:最大拉应力理论

  • 核心思想:材料的失效是由其内部的最大拉应力主导的。

  • 适用材料脆性材料,如铸铁、混凝土、岩石、陶瓷等。

  • 失效判据:当最大主拉应力 \sigma_1 达到材料的许用抗拉强度 [\sigma_b] 时,材料发生断裂。同时,也需要考虑压缩强度。其校核条件为: \sigma_1 \le [\sigma_b]

02. 第二强度理论(最大拉应变理论) “第二强度理论”之: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

  • 核心思想:材料的失效是由其内部的最大拉应变主导的。

  • 失效判据:当最大主应变 \epsilon_1 达到单轴拉伸时的极限应变 [\epsilon_b] 时,材料破坏。根据广义胡克定律,其表达式为: \epsilon_1 = \frac{1}{E}[\sigma_1 - \nu(\sigma_2 + \sigma_3)] \le [\epsilon_b] = \frac{[\sigma_b]}{E} 其中 E 是弹性模量,\nu 是泊松比。该理论现已较少独立使用。

03. 第三强度理论(最大切应力理论 / Tresca 准则) “第三强度理论”之:最大剪应力理论

  • 核心思想:材料的塑性屈服是由其内部的最大切应力主导的。

  • 适用材料塑性材料,如低碳钢、多数铝合金等。

  • 失效判据:在任意应力状态下,最大切应力 \tau_{max} 的计算公式为: \tau_{max} = \frac{\sigma_1 - \sigma_3}{2} 在单轴拉伸试验中,材料屈服时 ( \sigma_1 = [\sigma_s], \sigma_2=\sigma_3=0 ),其内部的最大切应力为 \tau_s = \frac{[\sigma_s] - 0}{2} = \frac{[\sigma_s]}{2}。令 \tau_{max} \ge \tau_s ,即可得到 Tresca 屈服准则: \frac{\sigma_1 - \sigma_3}{2} \ge \frac{[\sigma_s]}{2} \implies \sigma_1 - \sigma_3 \ge [\sigma_s]

  • 等效应力:该理论的等效应力被称为应力强度 (Stress Intensity),即 \sigma_{int} = \sigma_1 - \sigma_3。校核条件为 \sigma_{int} \le [\sigma_s]

04. 第四强度理论(畸变能密度理论 / von Mises 准则) “第四强度理论”之:形状改变比能理论

  • 核心思想:材料的塑性屈服是由形状改变比能(即畸变能)主导的。

  • 适用材料塑性材料,尤其是钢材、铝合金等。

  • 等效应力:该理论的等效应力就是大名鼎鼎的冯·米塞斯等效应力 (von Mises Equivalent Stress),简称 Mises 应力。其表达式可以由主应力或应力分量给出:

    • 用主应力表示: \sigma_v = \sqrt{\frac{1}{2}[(\sigma_1-\sigma_2)^2 + (\sigma_2-\sigma_3)^2 + (\sigma_3-\sigma_1)^2]}

    • 用应力分量表示(这更是有限元软件的计算基础): \sigma_v = \sqrt{\frac{1}{2}[(\sigma_x-\sigma_y)^2 + (\sigma_y-\sigma_z)^2 + (\sigma_z-\sigma_x)^2] + 3(\tau_{xy}^2 + \tau_{yz}^2 + \tau_{zx}^2)}

  • 失效判据:将 Mises 应力与单轴拉伸的屈服强度 [\sigma_s] 比较: \sigma_v \le [\sigma_s]

3. ANSYS 后处理中的应力查看指南

了解了背后的理论,我们就可以在 ANSYS 等有限元软件中正确地选择和解读结果了。

材料类型 主要失效模式 适用理论 ANSYS 中应查看的项目 校核公式
脆性材料 (如混凝土、铸铁) 拉伸断裂 第一强度理论 第一主应力 (S1 / P1) \max(S1) \le [\sigma_b]
塑性材料 (如钢材、铝合金) 塑性屈服 第四强度理论 (von Mises) von Mises 等效应力 (SEQV) \max(SEQV) \le [\sigma_s]
塑性材料 (保守设计/规范要求) 塑性屈服 第三强度理论 (Tresca) 应力强度 (SINT) \max(SINT) \le [\sigma_s]

4. 深入理解 von Mises 应力

von Mises 应力是如此重要,值得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

  • 物理意义:它代表一个等效的“综合应力”。一个复杂的三维应力状态对材料造成的塑性变形趋势,与一个大小为 \sigma_v 的单轴拉伸应力所造成的效果是完全相同的。

  • 对静水压力免疫:一个关键特性是,如果物体处于均匀的静水压力状态,即 \sigma_1 = \sigma_2 = \sigma_3 = -p,代入 Mises 公式会发现 \sigma_v = 0。这与物理事实相符:深海中的潜艇,虽然承受巨大的水压,但其金属材料本身并不会因此进入塑性屈服状态。是应力的“差异”或“偏量”部分(改变形状的力)导致了屈服,而非均匀压力本身。

  • Mises a.k.a J2:在更高等的弹塑性力学中,von Mises 应力与应力偏张量的第二不变量( J_2 )直接相关。它简洁的数学形式使其非常便于在计算程序中实现,并与简单的拉伸试验数据建立直接联系,因此成为了现代计算力学的基石之一。

结论

有限元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工程设计,而不仅仅是生成漂亮的云图。其核心逻辑链条如下:

  1. 建立模型并求解:得到结构内每一点的完整三维应力状态。

  2. 应用强度理论:根据材料特性(脆性或塑性),选择合适的强度理论,将复杂的三维应力状态计算成一个单一的等效应力

  3. 进行强度校核:将计算出的等效应力最大值与材料的许用应力(抗拉强度或屈服强度)进行比较,并考虑安全系数,最终对结构的安全性做出判断。

因此,下一次当您面对 ANSYS 的后处理结果时,请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材料是脆性的还是塑性的? 这个问题将直接决定您应该关注哪一个应力结果,从而做出正确而可靠的工程判断。

5 个赞